|
【佛山陶瓷网】内忧外患,陶瓷业如何破局? |
【taocichanpin】2013-5-3发表: 内忧外患,陶瓷业如何破局? 国际品牌美国美标、科勒、日本toto之所以能够先后掌控中国卫浴陶瓷市场的话语权,就在于他们不仅在核心技术方面有突破,还在于他们能够引领时尚的潮流。相比之下,我们的陶瓷产品却大都千篇一律,相形 内忧外患,陶瓷业如何破局?国际品牌美国美标、科勒、日本toto之所以能够先后掌控中国卫浴陶瓷市场的话语权,就在于他们不仅在核心技术方面有突破,还在于他们能够引领时尚的潮流。相比之下,我们的陶瓷产品却大都千篇一律,相形见绌。 五一前夕,本应是建材市场热闹红火的季节,但记者4月27日来到北京玉泉营建材市场,却发现这里依然只是三三两两的顾客,店主则是翘首等待前来的顾客。 ■■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“花开了,草绿了,北京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始终还是来了,我们这陶瓷产品销售的春天,怕是今年又来不了了。”得知跟记者是老乡,建材市场陶瓷商城一家店铺的老板王新跟记者调侃。 30出头的王新,在这个建材市场已经“混了10年江湖”。这10年里,他过了“五年吃肉,三年喝粥,两年喝水的生活”。 “刚来北京的时候,是跟家族的亲戚一起,声势很大,很快就站稳了脚跟。那时候自己刚从一所技校毕业,没找到合适的工作,也不懂什么是生意,糊里糊涂就来开起门面当起老板了。那是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蒸蒸日上的好年景,闭着眼睛都能赚钱。”忆及初来北京时生意的红火,王新至今仍难掩兴奋。 好日子持续了5年。从2008年开始,王新和同行们发现,“钱不那么好赚了”,“吃肉的生活改成喝粥了”。而最近两年,因为赚来的米太少,则“改喝白开水了”。 “楼市调控导致市场需求不旺,厂家盲目生产且同质化严重,顾客选购同类商品时的低价选择等因素,导致我们这些终端销售的店铺,相互之间也掀起价格战。赚钱越来越难,能赚点就出货。”王新告诉记者,行业越是不景气,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就越是明显。 “其实不只是终端店铺,多数生产企业的利润也是一降再降,已经到了盈亏的边缘。”北京陶瓷商会会长陈进林意味深长地表示。 众所周知,中国的陶瓷产品曾经享誉世界。 但遗憾的是,在工业化的进程中,中国制造的传统模式弊端凸显,产业竞争力也因而逐渐衰落。 “低成本,尤其是人力成本,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。和低廉的人力成本相并行的,是我们的自然资源成本低,比如烧制陶瓷产品的黏土和土地资源,甚至可能是免费的。这些优势,让我们迅速占领了全球陶瓷产品的低端市场。但现在,全球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,再加上废旧陶瓷产品的污染因素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,陶瓷产业的生产成本日益高涨,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。”陈进林坦言。 对于一个依靠低成本优势发展的制造产业而言,当主要的发展筹码已经成为过去式,行业要继续发展,就必须另谋出路,用新的生产模式和技艺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,从而触碰利润的天花板。 但是现在,多数陶瓷企业还深陷传统模式的弊端中,苦寻出路。 ■■国际反倾销变本加厉 内忧之下,我国的陶瓷产业还面临外患的夹击。 据业内人士介绍,一个价格0.7美元的陶瓷口杯,出口到欧盟售价约为3.5美元,但国内企业仅获利0.1美元。其余大头被国外经销商拿走,他们除去运费等开支约1.5美元,实际获利超过1美元,是我国生产企业获利的10倍。 但即使得到了高于我们国内企业10倍的利润,这些国家依然没有对我们的陶瓷产品“网开一面”。相反地,他们屡屡用反倾销的名义,来给我国的陶瓷产品出口设置一道道关卡。 而反倾销,也似乎是一个极容易成立的借口。 因为,根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透露的数据,目前我国已经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,产量约占全世界的70%。而就欧盟的日用陶瓷市场而言,我国产品的占有率已经接近五成,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。 2012年,欧盟委员会发布了《关于欧盟对我国陶瓷厨餐具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》,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。 此前的2011年9月,欧盟就已经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案作出终裁,征收最高达69.7%的惩罚性关税,且有效期长达5年,并可视情况延长。这是一次影响范围最广、涉及金额最大的中国陶瓷行业反倾销案,涉及金额高达7亿美元,涵括企业超2000多家。 实际上,反倾销事件,对于中国的陶瓷业而言,已经是家常便饭。只是,这“便饭”让中国企业吃得很堵,因为这“便饭”越来越变本加厉。 “在我看来,就行业的长久发展而言,面对反倾销挑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因为我国陶瓷企业目前最缺乏的是自主创新能力,从而导致我们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。国际制裁,将倒逼我们的产业和企业转型,进而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。”中投顾问建材行业研究员邹明晓如此对记者表示。 “所以现在,陶瓷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,如何在内外夹击中破局。”邹明晓强调。 ■■出路的探索 “以往,我们的陶瓷产业只讲销量不讲技术创新,导致我们的高端产品不敌洋品牌,这是很可悲的。”在近日召开的2013年陶瓷行业发展论坛上,雅士高夫陶瓷董事长陈彦斌说,只重销量的发展模式,导致我们的产品严重过剩。 的确,缺乏技术优势已成为国内陶瓷行业的一个“软胁”。 以马桶为例,国际品牌美国美标、科勒、日本toto之所以能够先后掌控中国市场的话语权,就在于他们不仅在冲水系统方面突破了核心技术,还在于他们能够引领时尚的潮流。相比之下,我们的产品却大都千篇一律,相形见绌。 而没有技术优势的所谓品牌之间的竞争,就沦为了价格之间的竞争。这也是导致消费者对价格敏感,对陶瓷产品总体认知缺乏的重要原因。 “面对下滑的市场,陶瓷企业一方面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工夫,另一方面要将关注点放在节能减排上,这关系到行业的兴衰和企业的存亡。”论坛上,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这几年,行业内被淘汰的企业90%以上都存在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。在节能减排的进程当中,我们看到一些小企业撑不住了,相反有些大企业却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。这说明,粗放型生产经营的模式没有前途。” 产业发展模式的改变,必然急切需要破除行业的技术空心化。令人欣慰的是,国内一些品牌企业已经吹响了创新谋变的号角,比如东鹏陶瓷,比如亚细亚。只是,产业破局的最终结果,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。 瓷砖相关 陶瓷产量 广陶陶瓷 新明珠陶瓷 产品系列 产品报价 低碳产品 ,本资讯的关键词:陶瓷产品内忧外患陶瓷业如何破局 (【taocichanpin】更新:2013/5/3 18:08:07)
![]() |